最近,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开云电子游戏节目走红,引来社会的关注。最终复旦附中学生、16岁的小姑娘武亦姝一举夺冠,更是开云彩票官网成为谈论的焦点。武亦姝温婉隽雅的气质,非常符合现代人对擅长诗词的古代女子的想象,人们纷纷以“才女”称呼武亦姝。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封建思想的制约,人们并不重视女子的教育,但在开明的家庭中,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还是开云彩票涌现出了不少擅长诗词歌赋的女子,比如人们熟悉的李清照、王昭君等。
我开云真人体育娱乐们一起来看看那些不为人们熟知的古代才女背后的故事。
01
谢道韫 兼具才情与胆识
谢道韫(生卒年不详),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她出身于东晋的名门望族谢家,其叔父是当朝宰相谢安,父亲是安西将军谢奕,弟弟是在淝水之战中一战成名的大将军谢玄。
谢道韫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她敏而好学,少女时就才气过人。谢道韫最为人乐道的是咏雪的故事。这在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与唐朝房玄龄的《晋书》中都有记载。那是一个冬日,谢安把他开云棋牌官网的子侄们叫到一起,与他们“讲论文义”。这时,天空忽然下起了雪,且越下越大,谢安见景欣然吟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并要子侄们对答,看谁答得好。谢奕的儿子谢朗抢先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坐在一旁的妹妹谢道韫接着说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连连夸奖侄女的句子对得好。这样一段吟诗偶得的佳话,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典故:“咏絮之才”。
《世说新语》和《晋书》分别记载了谢安与子侄们在一起诵读讨论《诗经》的事,谢安问后辈们:“你开云全站官网们认为《诗经》里哪句诗最好?”他们各抒己见,把自己喜欢的诗句背诵出来。谢道韫说:“诗经三百篇,我独喜欢‘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一句。”这句诗出自《大雅·烝民》,诗中赞美了周朝老臣的才德贤能。谢安听后非常高兴,称赞谢道韫“雅人深致”。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时候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当时,谢家与王家是两大名门望族,谢安便在王羲之的儿子当中物色侄女婿。王羲之有7子1女,在这7个儿子中,谢安最喜欢老七王献之,可惜那时他年纪尚小,未到婚配年龄。此外,谢安看中了老五王徽之,但谢安听说此人不拘小节,觉得不太靠谱,谢安便将谢道韫许配给老二王凝之。
王凝之在其父的熏陶下,书法倒有些功底,还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但是此人为官一任,却不能造福一方,竟然迷信五斗米道,整天拜神弄鬼。
婚后,谢道韫回娘家,整天闷闷不乐。谢安就问道:“王郎,逸少(王羲之)子,不恶,汝何恨也?”谢道韫回答:“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中,乃有王郎!”意思是,谢家一族中,叔父辈有谢安、谢据,兄弟也是个个都很出色,没想到天地间,还有王郎这样的人。言下之意,她对这个丈夫很失望。
不过,在王家,谢道韫还是展露出了自己的才华。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记载,有一天,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在厅堂上与客人“谈议”,辩不过对方,“词理将屈”,此时身在自己房间的谢道韫听得一清二楚,很为小叔子着急,并想帮他一下,“遂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然而,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又限制女人随便抛头露面。聪明的谢道韫让婢女在门前挂上青布幔,然后就刚才的议题与对方继续交锋,她旁征博引,最终“客不能屈”。
谢道韫在王家平淡地过了数十年,先后生下了4子1女。东晋末年,地方势力割据,内乱频发。399年,山东临沂人孙恩、卢循揭竿而起,率领五斗米教的信众从海上登陆,进兵会稽。数万人浩浩荡荡,势如破竹,兵临会稽城下。而作为会稽内史的王凝之面对强敌竟无动于衷,闭门道室,祈祷求福,装神弄鬼。王凝之迷恋上的是五斗米教,而进攻他的恰恰是号称道主的孙恩和数万教徒,真是滑稽之至。
王凝之的行为,连谢道韫也看不下去了,她多次劝谏丈夫整顿兵马,做好备战。可是王凝之仍是充耳不闻,愚昧地祈祷道祖保佑百姓不遭涂炭。见丈夫已是无药可救,谢道韫亲自招募数百家丁,天天训练备战。
孙恩的起义大军长驱直入,冲进会稽城,王凝之没等来天兵天将,却被起义军杀害,其子女也全部被杀。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当时,孙恩正准备杀害谢道韫年幼的外孙刘涛,谢道韫愤怒地说,“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孙恩早就听说谢道韫的为人,如今又亲眼看到她如此的大义凛然,不免敬畏三分,就放了谢道韫和刘涛,并派人保护她们回到住处。

此后,谢道韫寡居会稽,闲暇时写诗著文,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谢道韫的后半生写了不少诗文,汇编成集,流传后世。《隋书·经籍志》载有诗集两卷,可惜已经亡佚。
02
上官婉儿 诗词大赛担任评委
有着唐代“第一才女”之称的上官婉儿(664-710年),不仅聪慧善文,才气超然,更重要的是在她“主政”期间,极重视诗词的创作,引领了当时一代文风。
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现河南省三门峡市)人。上官婉儿出身于豪门之家,祖父上官仪是唐高宗时宰相,他的诗词独具一格,后自成一派,世人称为“上官体”。《旧唐书》载:“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仪颇恃才任势,故为当代所嫉。”父亲上官庭芝官至周王(李显)府属。天有不测风云,上官婉儿尚在襁褓之中时,上官之家就惨遭灭门之祸。664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上官仪和上官庭芝下狱而死,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被发配皇宫掖庭充当女奴。
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也是大家闺秀,饱读诗书,在宫中亲自教育婉儿。婉儿继承了上官和郑家两家良好的文学基因,自幼聪明伶俐,睿智过人,少女时代就显示出过人的文学天赋。677年,武则天召见了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当场出题考验。上官婉儿的诗文立意高远,尤其是其书法,字体娟秀,遒劲有力。武则天看后极为高兴,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将她留在身边掌管宫中文件诏书的起草,成为武则天的“文胆”。696年,武则天又让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705年,张柬之等人拥护李唐宗室的大臣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李显即位。唐中宗又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上官婉儿深得李显、韦皇后信任,被封为昭容,其母郑氏被封为沛国夫人。祖父一案也被平反。710年6月,李显驾崩,朝政大权尽落韦氏之手。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7月21日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李隆基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所有韦后一党,拥立其父李旦为王。上官婉儿被杀于旗下,权倾一时的一代才女香消玉殒。
上官婉儿在诗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祖父上官仪的文风,“绮错婉媚”的诗风逐渐影响了宫廷诗人乃至其他士人的创作方向,“上官体”也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创作主流。她还通过品评诗文等文学活动倡导一代文风,成为中宗朝文坛的引领者。她的五言律诗《彩书怨》:“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全诗风格清丽含蓄,对仗工整,富有情味。
唐玄宗时的首席宰相张说对上官婉儿有此评价:“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
上官婉儿在大唐诗歌的发展上,曾经做出过积极的贡献。据《新唐书》记载:上官婉儿经常劝说李显,大量设置昭文馆,广召当朝词学之臣,皇帝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上官婉儿还时常替李显、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作诗,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朝廷内外,吟诗作赋,蔚然成风。
唐朝时,还经常举行赛诗会,在赛诗会上,上官婉儿是评诗裁判,对大臣所作之诗进行点评,名列第一者,常赏赐金爵。
《唐诗纪事》就记载了一次赛诗会:中宗朝某年正月的最后一天,李显驾临昆明池时,让随行群臣进行作诗比赛,由上官婉儿担任裁判。其他人的作品纷纷遭到淘汰,最后在宋之问与沈佺期之间一决高下。
沈宋二人的诗歌,功力相当,难分伯仲。上官婉儿最终裁定:沈佺期落选,宋之问胜出。其理由是,沈诗的末句“词气已竭”(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而宋诗末句“犹陟健举”(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沈佺期、宋之问对上官婉儿的点评佩服得五体投地。
开元初年,李隆基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作序。此集今佚,《全唐诗》仅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03

薛涛 一生才情化作薛涛笺
唐朝女诗人薛涛(约768-832年)才色双佳,人生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薛涛,字洪亮,她的父亲薛郧在京城里为官,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他与夫人只有这一个女儿,自小就视为掌上明珠,教她读书识字,吟诗作文。776年夏天,薛郧父女两在自家庭院里乘凉,院内有一棵百年梧桐树,根深叶茂,叠翠参天。薛郧仰望古桐,不禁吟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郧话音未落,只听见身后女儿随口续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薛郧听后转头望着女儿,薛涛问道:“父亲,我接的这句恰当否?”薛郧真是又惊又喜,抚摸着女儿的头说:“太恰当了。”那一年,薛涛刚刚八岁。
薛郧在朝中为官清正廉洁,不畏强权,敢于仗义执言,结果得罪了当朝权贵而被贬谪四川。后来,薛郧被派出使南诏,感染瘴气得疾而亡,那年薛涛年仅14岁。因为薛郧为官清廉,家里积蓄不多,母女俩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为了生计,16岁时薛涛凭借其天生丽姿和通音律、善诗赋的才能加入乐籍,成了一名官营歌伎。
785年,曾任陇州节度使、左金吾卫大将军的韦皋出任剑南节度使。韦皋因封南康郡王,世称“韦南康”。有一次,韦皋宴请部下同僚,唐朝时官场应酬会宴,都有官伎侍候。韦皋久闻薛涛才色过人,就让其即席赋诗。薛涛神情自若,提笔而就一首《谒巫山庙》:“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韦皋不禁拍案叫绝,竖起拇指连声称赞。从此,薛涛声名鹊起,韦皋每有盛宴,必有薛涛侍宴,很快成了韦皋身边炙手可热的人物。后来,韦皋把薛涛请到府上做一些文书工作,薛涛所写的奏章文稿主题鲜明,逻辑严谨,文采飞扬,很令韦皋满意。韦皋专门向唐德宗打报告,拟授薛涛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不过终究未能如愿。当时的人们却因此称薛涛为“女校书”。
809年,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剑南东川。元稹久闻薛涛芳名,一到四川后,便约她在梓州相见。此时的元稹年方31岁,俊朗潇洒,才华横溢,大元稹十多岁的薛涛也被元稹的才情深深吸引,加之元稹的夫人韦丛新逝,两人有相见恨晚之感。薛涛饱含深情地写下了《池上双鸟》:“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薛涛十分鄙视那些贪官污吏,元稹初登官场,意气风发,一心为民,报效国家。两人有共同的爱好和语言,那段时间,二人形影不离,在一起谈诗说文,议论时政。然而幸福是短暂的,元稹在蜀期间,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崇高赞誉。在薛涛的支持下,元稹参劾为富不仁的东川节度使严砺,由此得罪权贵。809年7月,元稹调离四川,任职洛阳。从此两情远隔,两人只好鸿书传情,而此时能够寄托她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诗了。
此后,薛涛迷上了写诗的信笺。她喜欢写四言绝句,律诗也常常只写八句,因此嫌平时写诗的纸幅太大。于是她对当地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因为她改造后的纸特别适合书写情书,人称薛涛笺。
后来薛涛收到白居易写给她的诗《赠薛涛》:“蛾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北路迷。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薛涛看后,知道了她和元稹的结局,于是薛涛脱下红裙,换上道袍,遁入空门。
832年夏,薛涛去世。833年,曾任宰相的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墓碑上写着“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3条评论
客服态度很好,发货也很快,体验非常满意。 已经多次购买了,一如既往的好,值得信赖的商家。
Great value for the price. Will definitely buy again. This is my third time ordering from this seller, and they never disappoint.
Absolutely love this product! It's exactly what I needed and works perfectly.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